義 工 分 享‎ > ‎

義工活動反思 陳巧盈

張貼者:2014年7月8日 下午6:38香港兒童啟迪協會Distinctive Learning Society   [ 已更新 2015年5月29日 下午4:00 ]
自閉症青年的小組藝術治療-義工活動反思  陳巧盈

  一年多前,我最初在教育文憑必修的「支援特殊學習需要的中學生」的一科,接觸自閉症的資訊。教授列出自閉症人士的特徵,然後播放相關人士的網上短片,再讓我們討論如何與自閉症學生相處,內容大概是要有耐性、為學生培養一個穩定的學習習慣之類。

  而今年年初,我在一間支援自閉症人士的組織做義工,協助他們舉辦藝術治療小組。

  是次小組,每次約有八至十個年約十二至二十歲的青年。除了一個八歲左右的女孩,其他都是男性。每次活動時間三小時,一半時間為藝術治療、另一半時間則是身體訓練。早上十點,姑娘拿來同學的A3名牌,提醒他們向義工自我介紹並互祝早晨。

  治療師很善於運用不同的材質,讓同學有多元的觸感經驗。第一次,我們弄了個黏土堆報紙山。我們首先用報紙扭成一團,用膠紙固定,然後大家雙手把微濕的黏土,一股腦兒堆在報紙上。治療師說,有些自閉症兒童不喜歡黏土的濕漉漉,所以更要鼓勵他們嘗試一下。幸好,他們都樂意接觸那團淺啡色泥土,揉搓一番後便把它壓在山上。

  然後,治療師說,山上有不同的動物,大家可以製作不同的動物黏土放在山上。動物的外形神似與否其實並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我們猜想山上會有什麼動物、嘗試把泥土搓到想像中的樣子,然後向其他人說明動物的名稱和行為。大部分的學員對「山上的動物」沒有概念,只是把泥土拍打上去。然而,當義工指著山上的一塊塊黏土問問題時,例如,「這是羊嗎?」、「牠在吃草嗎?」,他們便開始回應我們。他們不懂得敍述動物的故事,但努力作出簡單的回應。有些學生會高聲說「是」、有些則點點頭。然而,同學最有興趣的環節應該是破壞性的創造:揮拳打扁山上的動物,把黏土搓平成一片。

  儘管引導同學做假想遊戲並不容易,治療師仍然鼓勵他們思考生活遇到的物件和細節,並再現它們。在另一次活動,她在牆上貼了幾張顏色紙,並命名為公園和超級市場等地方。每個學生都可以拿顏色筆在上面畫東西。能力較強的,會在上面具體地畫出他們喜歡的東西。高瘦的亞明特別喜歡足球,所以畫了幾個穿著球衣的人在踢球(球衣上都有不同的數字),甚至連波褲的條紋和襪子的縐摺都畫得非常清楚。一些則在紙上畫圓形,當你問他們在畫什麼,他們有些能以單詞道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如朱古力,再親自用文字說明他們;有些則重複地畫著他們喜歡的線條。有時我們能引導他們試試繪畫不同的東西,但他們對於規律往往頗為堅持,而且樂在其中。

  在自閉症的活動小組,我發覺讓學生熟習活動的流程,至少和活動的內容同樣重要。有些程序對於義工來說可能是千篇一律的,對於他們建立社交的禮儀卻是相當關鍵。例如,祝早安、洗手、把垃圾放在垃圾箱。又例如,藝術治療開始前,同學要兩至三人一組,合作把長桌搬到活動室的中間;活動終結後,他們要抺枱,把桌子搬回原位。由於同學懶於把長桌抬高,桌腳的金屬常常與地面磨擦,發出刺耳的吱吱聲。這真是我最厭惡的時候。我常常有衝動把整張桌舉起,幫他們搬好,以避免這恐怖的聲音。然而,我還是克制了這個衝動。這個搬桌的過程、這些重複的提醒(不要偷懶,把檯腳舉起,與同伴分享桌子的重量),其實與他們早上講早晨,以及玩弄黏土一樣重要。他們未必能理解責任和禮貌為何,但他們學習用行動,符合社會對於人們負責任和禮貌的期待。

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有耐性的義工,但我開始感受到,面對自閉症人士需要的耐性為何。

Comments